查看原文
其他

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 【重转】

于 晓 华、郭 沛 三农学术 2022-12-31


【摘要】:西方国家中传统农业经济学科随着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逐步失焦而开始萎缩。过去30多年中,西方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着转型,一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逐步退出了农业经济学科,转变为应用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则把研究扩展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食物供应链系统,演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一部分则演化为"生物经济学"。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化的继续深化,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着转型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必须要转变研究重点,从"以政策研究为重心"转变为"以市场研究为重心",建立以食物市场为中心的"产、学、研"一体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


一、引言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的学问,在农业占主导的古代社会中早己存在。伴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逐步失焦。同时,随着一般经济学的扩张、管理学的繁荣以及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究对象逐渐扩展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农业经济学科开始萎缩,它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受到空前挑战。过去30年中,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着转型,在不断细分的学术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转型目前显现了一些曙光,但整个过程还远未结束。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将农业置于其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还没有遇到挑战。然而,西方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完成、农业小部门化的推进以及其它学科的快速扩张,如果不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调整,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命运,很可能类似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遇。因此,农业经济学者必须思考如何推动整个学科做好转型的准备。


本文以一个比较的手法来透视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的可能危机,并针对其未来的转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本文讨论的内容包括:①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被迫调整之间的关系:②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危机;③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障碍:④未来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道路。

 

二、研究 对象之变


农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并培养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其研究对象就在不断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继而转变为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


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农业经济学起源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促进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加,以达到增加农场利润的目的,现代农业经济学称之为“农场经营管理"(farm management)。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农业占经济比重很高的农业社会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统化和学科化主要起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美国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农场规模非常大,此阶段农业经济学集中于研究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经营管理的农场主。


第二阶段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从农业的角度看,经济起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食物问题阶段、贫困问题阶段、农业调整问题阶段。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随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推进,食物需求不断增加。食物价格上涨会推动产业工人工资增长,影响非农产业资本积累和经济起飞,出现“食物问题''(food problem)。此时政府通常会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从农业中榨取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这个阶段在西方主要发生在1期年前后,中国则发生在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快速推进,农业问题表现为“贫困问题"(poverty problem)。从事农业的人受限于土地规模,收入无法和城市居民相比,造成了农民贫困。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一种常用的政策手段是对农业进行补贴。这个阶段在西方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目前正处在这种意义上的“贫困问题''阶段。以上两个发展阶段中,农业政策成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在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同时,培养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成为农业经济学科的主要任务。随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5%以下,城市化过程即告结束。由于政府对农亚进行了大规模补贴,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扭曲,需要调整政策以使农业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减少扭曲。然而,减少补贴会造成农民不满。西方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得很小,农业政策的核心开始表现为农业调整,即减少政策对生产的扭曲,让农业服从市场规律;同时,开始注重农业的非食物供给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环境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等。这时农业问题通常被称为“农业调整问题"(farm problem)。


相应地,农业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三阶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场研究并重。由于农业小部门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工厂化养殖以及温室种植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的特殊性逐步消失,农业政策部门的人才需求开始减弱。然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以及食品产业的快速扩张,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力量。此时,农业经济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重。


 三、学科危机


农业经济学科在发达国家的命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命运。实际上,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己经露出苗头。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西方农业经济学科过去30年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蓬勃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发轫于农业,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大量农业经济人才。伴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人才需求的饱和,农业经济学科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体而言,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前面临的危机,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可能会慢慢消退。


1.政策研究的影响力下降。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土地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在中国仍然大有可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国农业政策核心决策圈却非常小,政府拥有自己的智库或咨询机构(例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数农业经济学者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了政策解释者的角色,在中国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响力下降,农业经济学科专业在与其它专业竞争研究和教学资源时,尤其是在竞争优秀生源时,越来越处于不利位置。


2.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挤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开始覆盖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挤压了农业经济学的生存空间。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上述基础学究的影响力通常大于农业经济学科。例如,全球农业经济学的顶尖学术期刊America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美国农业经济期刊》)放在整个经济学领域里,其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排进全球经济学权威期刊前20名。将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农业问题中,在论文发表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资助的研究课题清单看,2011、2014年期间,农林经济学科以外的学者获得管理科学学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题资助的比例约为30%,明显高于2006~2010年期间的17%。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些基础学科的扩张却受到技术限制,这种不对称式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


3 .对优秀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个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本科人才。目前,优秀学子通常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响力下降、传统研究领域被其它学科蚕食以及农业的天然劣势,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经济学、商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的毕业生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劣势。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容易争夺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市场;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很难去和这些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例如,近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饮食业以及食品加工规模在过去20年中快速扩张。这种扩张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场的管理人才,其就业方向本来是农业经济学科专业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仍以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学生在企业实务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足,因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下风。这就启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者,必须转换研究重心,从以政策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市场研究为主。就业统计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其后果就是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业的考虑,很多大学己经缩减了农业经济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有些大学甚至已经停止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会陷入一种后继无人的状态。

 

(二)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越来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来越高,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萎缩和失焦。现阶段,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过人口的就业依靠农业,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完成城市化,农村社会趋于稳定,农业变成一个很小的经济部门,城市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到城市。此时,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更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被边缘化,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受到挑战。这正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而挣扎的原因。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长期内下降。过去30年中,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变得异常充裕,为农业科研投入了大笔资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通常会变得紧张,政府往往会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投入。根据欧美经验,长期而,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续扩张的。过去20多年中,美国政府对农业和的名义投入金额基本没有增加。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减少,美国政府部门不断削减农业经济研究岗位。例如,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雇佣的农业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超过600人,而现在萎缩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学者人数也在萎缩。例如,198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员数量超过5000人,2006年已经萎缩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 .6%。


3.优秀研究生进一步流失。在经济成熟阶段,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研究对象失焦以及就业市场对农业的歧视,使得优秀研究生不再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如果没有优秀研究生的持续加入,农业经济学科将进一步萎缩。2012年秋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农业经济学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为外国留学生,本国学生仅占40%,表明美国大学中农业经济学科专业主要依靠外国留学生(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来维持。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对研究生还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海归博士的回流,国内博士在高校就职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打击了一部分国内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国内农业经济学科博士的积极性。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5~20年后进入成熟期,农业萎缩为国民经济中的小部门,以研究政策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将难以保持对研究生的足够吸引力。


过去30年中,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调整过程,有些调整彻底失败了,有些调整初步成功。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及早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美国为例,农业经济学科在调整过程中,大体分为5个方向:①部分农业经济系转型为应用经济系,例如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虽然在新的应用经济系中,农业经济研究仍占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②部分农业经济系合并入经济系,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经过合并的农业经济学科,在新的经济系中难以避免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③大部分农业经济系主动更改名称以调整研究与教学方向,比如在系或者专业名称中引入食物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字样,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向更现代的食品、资源或者环境经济学等方向靠拢。④某些农业大州的大学中农业经济系仍坚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以及堪萨斯州立大学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例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的研究重心转变为涉农企业管理(agribusiness management)和食品市场营销(food marketing)。⑤有些大学农业经济系转型没有成功,甚至整个系被关闭,导致所有教师失业。例如,内华达大学于2010年关闭了Reno分校农业经济系。在欧洲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命运与美国大抵相同:在英国,农业经济系已经难觅踪影:在德国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教授职位在逐年减少。

 

四、改变之策


欧美成功转型的农业经济系,最大特点就是从“政策研究为重心”转移到“市场研究为重心”。从欧美国家的实践看,农业经济学科中对本科生及研究生吸引力最大的专业方向为涉农企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包括食品市场营销等,因为这些专业方向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一)欧美经验

表1列出了一些年份美国大学授予各种学位的总数,以及其中农业经济学科的学位数量。从1989/1990年度到2009/2010年度,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扩张,本科毕业生数量从105万人增加到165万人,增长了60%左右:硕士毕业生数量从32.4万人增加到69.3万人,增长了约1倍:博士毕业生数量从3.8万人增加到15.9万人,增长超过3倍,且主要发生在2005年之后。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不包括自然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数量从3239人增加到了4437人,增长了37%,低于总体本科毕业生增长率,表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吸引力相对下降。更关键的是,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在此期间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562人和153人下降到487人和140人。1989/1990年度,美国大学授予了1635个农业经济学学士学位,占农业经济管理学士学位总数的50.52009/2010 年度授予的农业经济学学士学位数量下降到1430个,仅占农业经济管理学士学位总数的32.2%。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从1989/1990年度到2009/2010年度,农业经济学专业中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本科毕业生数量从1604人增加到3007人,20年间增长了87.5%,增速高于总体本科毕业生数量的扩张速度。2009/2010年度,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占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67.8%,超过2/3,说明涉农企业管理正在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流研究和教育方向。同样的情形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有所发生。例如,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与发展系每年招收约20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超过70%的学生选择农业经济学专业中的涉农企业管理方向和食品市场营销方向。上述事实为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及早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把研究和教学的重心从“政策分析”转移到“市场和企业分析并重"上来。

 

(二)研究重心转移

 

l.食物经济与管理(foo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关注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必须扩大研究范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家庭需要市场提供更多的深加工食物,并且增加在外饮食数量,这为食品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根据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提供的数据,2002年,中国餐饮业收入仅为50亿元,2012年增加到2.34万亿元,增长了3.6倍,相当于中国GDP的4.5%。国际和国内食品企业也迅速在中国扩展业务,包括嘉吉公司、邦吉公司、益海嘉里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型食品企业。食品消费结构变化为农业经济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农业经济学科可以顺势扩展为更广义的“食物经济与管理",即研究食品从生产、加工、批发、销售到消费整个供应链中的经济与商业行为。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数据,2013年,美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但是,整个食品行业(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零售、批发、加工,以及餐饮服务等)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6.4%,甚至超过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所占比重(仅为GDP的6.3%)。2014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约为10%。由于国家统计局GDP分类统计中没有区别食品相关行业,笔者只能粗略估计中国食品行业增加值在GDP中的份额。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环节对农产品价格的贡献达到50%左右,意味着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农产品附加值与农业增加值相当,在GDP中的比重为10%左右;若考虑餐饮业等食品行业所产生的附加值,食品行业增加值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估计应该在25%、30%之间。


2.生物经济管理(bioeconomics)。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还为人类提供其它必要的生物资源(例如棉花、木材等)。传统农业经济分析中,棉花种植业属于农业经济的研究范畴,而棉花加工之后所进入的纺织业不再属于农业经济的研究范畴。如此狭义地理解农业经济学科,使得其研究范畴越来越窄。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拓展方向应该是:在食物经济与管理的基础上,将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范畴拓展到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所有行业,包括棉纺织业及其延伸的服装业、木材加工与流通业以及中药材种植、加工与流通业等,即所谓新兴的生物经济专业。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生物经济增加值占美国GDP的比重约为7.2%,为农业增加值的6倍。


3.三个研究重心。无论是食物经济与管理,还是生物经济管理,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重心必须在不远的将来,从目前的“以政策研究为重心"转移到以下三个重心,即“以市场研究为重心"、“以行业研究为重心"和“以企业研究为重心”。首先,要以市场研究为重心。这与政策研究并不矛盾。只有懂得市场运行规律,决策者才能制定更少扭曲资源配置的政策,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其次,要以行业研究为重心。农业经济学科专业人才努力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才能提高农业经济学者在学术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便在与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统计学等基础学科学者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这也会促进农业经济学者细分研究市场,减少不必要的重合研究,提高农业经济学科的整体竞争力。再次,要以企业研究为重心。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应该为涉农企业增加利润、减少市场风险提供有用信息和分析工具。涉农企业取得盈利后,很可能成为农业经济学乖究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现实中,己经有不少涉农企业为农业经济研究学者提供资助。

 

(三)教学重心调整

 

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挑战,农业经济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转移重心,从以政策分析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转向注重培养学生了解市场以及为涉农企业服务的技能。从欧美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经验看,农业经济学科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采取分类培养机制,即学生可以选择多个方向:以政策分析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以及以企业分析为重心的现代农业经济学,从而兼顾学生个人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和发展,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创造者。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其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业。企业需要实用型人才,要求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在为学生教授理论的同时,更多提供实务经验,因此,企业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尤为重要。这种互动不仅能使企业掌握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也能使农业经济研究者懂得更多实务,并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五、转型之痛


中国学术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己提出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转型,即从政策研究为主向市场研究为主转型。由于传统路径依赖,这种转型显得异常艰难,主要存在三个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


1.制度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己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发表论文和申请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话题性政策为标准,而以涉农企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由于研究问题较微观,其学术论文很难在现有体系中的期刊上发表,申请科研项目也很难获得批准。这种制度障碍导致学术嗵向淘汰''问题一一做涉农企业研究的学者通常因为论文难以发表,或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资助,在学术升迁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农业经济学者不愿意开拓以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体系中生存。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学术界必须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并在现有期刊体系中分出一部分资源或者创办新的期刊,鼓励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转向与涉农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同时,借鉴欧美经验,设立专门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授职位,并且鼓励同行竞争。


2.技术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适用于企业分析。研究涉农企业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产业组织、食品市场营销等理论,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等数量化工具,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学习成本非常高,他们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工具,由于渡障碍,他们仍很难在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其学术能力得不到客观评价。要突破上述技术障碍,短期内最好的手段是引进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海归博士,突破国内固有的评价体系并积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3.就业市场障碍。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从诞生到被社会大众接受,需要很长时间。美国大学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还在不断开拓就业市场。过去20多年中,虽然中国食品行业扩张迅速,但是,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大型涉农企业的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记录和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岗位都被其它专业(尤其是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占据。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障碍要超越,但这一定是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学科相关大学与研究所,一定要联合起来,综合运用行业以及媒体等资源,促进新的学科的推广。


六、结论


应用学科存在的意义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经济走向成熟,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的特殊性逐渐丧失,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丧失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一般经济学的扩张、管理学的繁荣以及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究对象扩展到农业,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开始萎缩。在过去30多年中,西方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中转型。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退出了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转变为进行应用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院系;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则把研究扩展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食物供应链系统,把农业经济学演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一部分则把研究扩展到所有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整个生产、消费以及供应链系统,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欧美经验表明,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在萎缩,新型的以企业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蓬勃兴起,成为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欧美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过程,映照出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化的继续深入,食品产业快速扩大,使得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一个学科的再定义及其推广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及早实现转型,农业经济学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遭遇萎缩的命运。目前,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己经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到5%以下,并且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农业在政府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降,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时,农业经济学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体。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必须要转变研究重点,从以政策研究为重心转变到以市场研究为重心建立以食品市场为研究重心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目前,这种转型存在着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中国农业经济学界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起努力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全面转型

 

——END


编者后注:

  • 本文内容转自: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08):89-96.

  • 注释、参考文献略,格式稍有调整。

  • 如有不妥,请公众号或 snxsac@163.com 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1. 仇焕广,陈晓光,吕新业:农业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方法探讨 

  2. 陈风波:美国农业经济学科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

  3.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

  4. 仇焕广:关注时代需求开拓农业经济研究新领域

  5. 唐忠:做问题导向的学院派研究 

  6. 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发展与青年学者成长 

  7. 张舰:青年海归如何与国内“接轨” 


长按二维码识别并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